栏目导航

沅陵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18)

来源: 时间:2016年12月09日 点击:4,124 【字体:

 

沅陵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2016-2018)

 

沅陵县农业局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1.1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1.2编制规划的依据

1.3规划主要内容

第二章  规划区概况

2.1基本情况

2.1.1规划范围

2.1.2自然概况

2.1.3人口状况

2.1.4经济社会状况

2.1.5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2.2贫困状况

2.1.1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2.2.2县级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第三章  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3.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1.1扶贫产业的种类

3.2发展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

3.3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3.1产业扶贫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

3.3.2对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低 

3.3.3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

3.3.4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3.3.5投入不足

3.3.6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

第四章  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与原则

4.1.2基本原则

4.2发展目标

4.2.1总体目标

4.2.2五年工作目标

4.3产业选择

第五章  建设任务和扶持方式

5.1主导产业

5.1.1项目概述

5.1.2主导产业布局

5.1.3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5.1.4 建设内容和扶持方式

5.1.4.1产业基地建设

5.1.4.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5.1.4.3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

5.1.4.4农户分散建设

5.2其他农民增收产业

5.3其他农民增收产业的布局

第六章  投资估算

6.1估算依据

6.2投资估算及构成

第七章效益分析

7.1经济效益

7.2扶贫效益  

7.3社会效益

7.4生态效益

第八章  风险防范

8.1市场风险及其防范 

8.2技术风险及其防范

8.3资金风险

8.4效益到户方面的风险及防范 

第九章  规划实施

9.1规划实施

9.1.1及其组织领导

9.1.2落实责任

9.1.3政策保障

9.1.4监督检查,评估验收

9.2机制创新

9.2.1运营机制 

9.2.2双70%机制    

9.2.3企业、基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9.2.4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机制  

9.2.5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  

9.3加强项目管理

9.3.1严格项目管理程序

9.3.1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     

9.3.2加强资金管理


 

                                                                                                                                             

沅陵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2016-2018)

 

 

第一章 前言

1.1 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扶贫开发事业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扶贫开发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无比的决心彻底打好扶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沅陵县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边远山区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五强溪库区移民大县,以及特困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重点县。编制《沅陵县(2016—2018)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湘发[2012]5号)、中共湖南省委

《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举措。

1.2规划编制依据

  (1)、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

   (2)、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湘发[2012]5号)

  (3)、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农计发[2016]59号

   (4)、《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5)、湖南省农业委、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推进产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

 (6)、《沅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7)、《沅陵县“十三五”脱贫攻坚发展规划》

   (8)、湖南省农业委、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县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农联[2016]129号。

1.3规划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与扶贫关联度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加大对贫困村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有序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流转;加快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积极引导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参股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到2018年实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45%以上,全县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量达850个,覆盖农户18000户以上。         

     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投资5.99亿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2.7亿元,五强溪库区移民资金1.0亿元,行业部门资金 0.5亿元,信贷资金 0.3亿元,业主融资0.99亿元,农户自筹 0.5亿元。发展沅陵碣滩品牌茶、五强溪生态渔业、湘西黑猪、优质肉羊、优质油茶、沅陵板栗等主导产业项目6个,蛋鸡养殖、黄牛养殖、双低油菜、杂交玉米、苦荞、魔芋、药材、小水果等农户增收产业项目12个,其他特色种、养项目10个。

    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16—2018年 。

 

第二章规划区概况

2.1基本情况

2.1.1规划范围

规划涉及沅陵县23个乡、镇(原),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杜家坪乡、北溶乡、肖家桥乡、大合坪乡、火场土家族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375个村(居),国土总面积 5852平方公里。

2.1.2自然概况

(1)基本县情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辖23个乡、镇(原)375个村(居),全县总人口67.15万人。县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水能蕴藏量、黄金年产量、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省首位,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全省林业十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二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秦置黔中郡、汉高祖5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曾经是大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境内有楚秦黔中郡遗址、秦代二酉藏书洞、唐代龙兴讲寺、明代辰州三塔等历史文化遗存百余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1件,“辰州傩戏”、“沅陵传统龙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生态良好,风光秀美。沅陵地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沅水与酉水交汇处,大山大水,风光秀美,境内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四是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自2008年底常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全县GDP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9%、7.9%,2015年达到162.98亿元、10.29亿元。但经济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沅陵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边远山区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五强溪库区移民大县,现有少数民族人口38万人、移民人口14.66万人、贫困人口7.69万人,扶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2)地理地貌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处武陵山东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地理坐标:东经110°05′31″~ 111°06′27″,北纬28°04′48″~29°02′26″。东与桃源、安化相连,南接溆浦、辰溪,西与古丈、泸溪、永顺毗邻,北与张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县境南北袤106.6公里,东西广90.5公里,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占全省总面积的2.86%。境内山峦重叠,溪河纵横,地形复杂,沅酉二水纳百川,纵贯全境。呈现两山夹一谷,朝东北、西南向开口的地貌特征。全县最高点圣人山主峰,海拔1355.3米,最低点界首沅水河面,海拔45米。

 武陵山北部地处境内,由西北向西南集倾斜,西起凉水界,东至雷家包,逶迤长达103公里,主要山脉有凉水界、盘龙山、锅锅垴、贵竹山、堡子界、雷家包等6大支脉,近百座高山。山岭多系马头形,自借母溪乡赵家山马头垴起,东至桃源县境,俗有“四十八个马头下桃源”之称。雪峰山南部延伸入境,,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西起九龙山,东至苦菜界,绵延102公里,主要山脉有九龙山、洪山界、圣人山、王尖、苦菜界等5大支脉,百多座山峰。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

 山地,面积大,分布广,海拔高度多在3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山面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上,多以中低山为主,山体脊谷相错,起伏悬殊,占全县总面积的72.75%。

丘陵,波状起伏,呈孤立或条形交错排列,多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地区。相对高度60~200米,近包坡度15~25度,后面坡度变化较缓,丘体一般无明显脉络。占全县部面积19.12%。

平地,县内有条带状河谷地和呈藕节状的溪谷地,分布于沅水和酉水两岸及大小支流内湾处。相对高度小于10米,地面坡度小于5度,由流水冲积物堆积而成。土壤质地与溪河两岸岩石性质相近,多开辟为水田。是全县稻田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县总面积的2.44%。

岗地,起伏缓和,呈平顶状、条状、馒头状,有的呈垄状相间排列,多分布在平地上缘。坡度小于15度,相对高度约10~60米山岗凹处多开为水田,岗顶多辟为旱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04%。

水面,占全面总面积的2.65%。

 (3)气候条件

  沅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夏秋多旱。年平均日照量为1486.1小时,无霜期271天,平均气温为16.6℃。温度最高在7月,平均27.8℃,变化幅度在25.9~29.6℃之间。1月温度最低,平均4.7℃,变化幅度在2.1~6.9℃之间;年际变化幅度在15.8~17.8℃之间。县境地处全省降雨中心安化县的西侧,年降雨量居怀化地区之首,平均为1440.9毫米,变化幅度在958.8~2047.8毫米之间。由于东西地形复杂的影响,且森林植被覆盖程度不一,因而气候差异大,垂直立体气候变化明显。县境太阳辐射量(光量)属中低纬度区,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较强。山区因云雾较多,地面接受太阳光能量有所减少,日照较弱。

 (4)资源优势

    山地资源:沅陵县山地总面积582550公顷,面积占全县的72.7%,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和禽畜的饲养,为发展林业、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森林资源 :湖南省林业十强县之一,林业用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县林地面积6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2%;活立木蓄积量达18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85%。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类型多样,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较高,酸碱度适中,含有机质较多,保水保肥力较强,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积大,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树种繁多,有乔、灌、木质藤本植物111科310 属1004种森林植物种群,并拥有一批有待开发的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有树种。全县拥有松脂资源2000多吨/年,栓皮栎、芳香油类、木本野生药材等林副产品丰富。在各种野生动物中,有药用动物100多种。

  饲草、水面资源: 全县有大面积可利用山地、农林隙地草场,理论载畜量可达41.7万个单位。五强溪库区水面开发潜力巨大,全县可利用水面达2.2万公顷,水产品20000余吨。

  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资源丰富,居湖南省第一,境内地表水来自外来客水和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水系以沅水为主干,呈树枝状,纳大小溪河910条,总长3888.55公里。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五强溪水电站修建在该县境内,全县拥有五强溪、凤滩、高滩等3座大、中型水电站。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金、钨、铜、锑、 铅锌、 硫铁等2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1种,产地17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14处,已探明主要矿产有黄金、硫铁矿、铅、锌、锑、钨、铜、金刚石、重晶石、石灰石、煤、石煤等,居全国前10位的有磷矿、石煤矿,居全国前五名的有石煤矿产,主要探明的储量铁矿1.2亿吨,石灰石100亿吨,石煤400亿吨,目前正在开采的有黄金、硫铁矿、锑、钨、铜、金刚石、铅、锌、石灰石、石煤等。

    旅游资源 :沅陵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西北部,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交汇地,处沅水中游,面积210 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景区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峰俊石奇,直刺云天,形成多处罕见的峰林异景。五强溪电站的兴建,给崇山峻岭的大山区筑起了一座烟波浩瀚的高峡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嵌以久负名胜的古刹、山寨、茶园等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旅游景观,尤以二酉山、凤凰山、河涨洲、壶头山、夸父山等更为瑰丽。

2.1.3  民族与人口状况  

    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7.15万人,常住人口为60.18万人,其中,城镇20.67万人,农村39.51万人,城镇化率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34.35%。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36‰,死亡率为8.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沅陵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与散居并存的多民族的县。有汉、苗、土家、白族、回、侗、蒙、水、瑶、高山、布依、维吾尔、壮、满、藏、黎等25个民族,有火场土家族乡、二酉苗族乡2个民族乡,共有少数民族人口36.46万人。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6905元。

   2.1.4经济社会状况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2.98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65亿元,同比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98亿元,同比增长8.8%。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318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沅陵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9%,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4.2%,比上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9%,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去年的10.9:67.4:21.7调整为11.9:64.2:23.9。

全年全县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26亿元,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0.5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22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1.27%。全年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85亿元,同比增加0.6%。    201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950人,其中失业再就业人员再就业2140人;就业困难援助对象再就业68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目前在岗人员10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8001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人,企业职工培训1800人,失业人员培训301人,创业培训700人。完成技能鉴定考试1900人,已办证1900人。

2.1.5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2015年,我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1.8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农业产值为17.11亿元,同比增长4.3%;林业产值为4.28亿元,同比增长2.5%;牧业产值为7.61亿元,同比下降1.2%;渔业产值为2.71亿元,同比增长2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0.09亿元,同比增长10%。

粮食播种面积46.41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7.24千公顷,粮食产量22.59万吨,油料产量2.2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2.9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8万吨,牛肉产量1245吨,羊肉产量1126吨,禽肉产量0.53万吨。生猪存栏22.11万头,牛存栏10.57万头,山羊存栏9.83万只,家禽存笼148万羽。禽蛋产量1221吨,水产品产量18976吨,其中,淡水产品养殖产量16586吨。  全县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5000吨,实现产值5亿元。油茶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优质油茶基地面积达3.8万亩。全县有网箱36922口,网箱养殖面积达35.41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场5个,养殖总面积7430亩。

全县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15家,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其中2015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02家,省级示范社1家。

2015年新建23个新农村示范村,实施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个村的“五小”水利以及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处,解决6.6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公路294公里;2015年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7955万元,分别创建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建成垃圾焚烧炉14座、垃圾池1767口,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2%。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2.48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75%。

2.2贫困状况

2.1.1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沅陵县按照2855元的扶贫标准,全县有贫困户2.21万户、贫困人口7.69万人,贫困发生率11.45%。多分布在偏远山区,资源缺乏,文化落后,发展缓慢,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扶持难度很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成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部分贫困农户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约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90%以上的贫困农户生活在湘西大山区,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37.5%。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15%,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2.2.2县级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对每一项重点工作明确了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并在财政投入、电商扶贫、金融支撑和扶贫手段等多方面提出了创新和突破性措施。按照群众的诉求,找出制约(一户、一村乃至一乡)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列出脱贫需求清单,然后由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提出扶贫举措,确定脱贫时限。

    以整村推进和老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整村推进的过程中,我县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支持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途径。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办实事,确保实施一个脱贫一个。在实施搬迁扶贫过程中,将扶贫搬迁与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民居改造和小城镇发展相结合,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以“雨露计划”为平台,以增强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留守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实用人才培训。同时,还采取“走出去换脑取经,请进来学习技能”的方式,组织重点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明白人外出学习,聘请学校、企业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动员社会参与,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以定点扶贫和定点帮扶为契机,积极争取支持,帮助联系村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改善、村级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明确1个重点贫困村由1个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领1个以上部门连续帮扶五年。以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亲”的做法,实行“一对一”帮扶,鼓励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定点帮扶。发挥社会团体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1.坚持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做优农业促农业增收。通过多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三管齐下,以碣滩茶、油茶、优质稻、杂交玉米、双低油菜、大棚蔬菜、水果、中药材、五强溪生态鱼、黄牛黄羊、湘西黑猪、蛋鸡等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二是强攻工业促农村劳动力转移。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总体思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培训工程,确保每户贫困家庭均有一位家庭成员熟练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县内工业园区转移,通过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坚持推进项目扶贫。坚持以项目推进扶贫开发。大力促进扶持政策落实到户,重点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短、平、快”的种植、养殖业、加工或乡村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3.坚持推进整村扶贫。一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整村扶贫的有效载体,以做优做大村庄规模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镇联动、村落连片、综合示范区建设、公路沿线整治,着力改变农村面貌。二是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8年完成12000户贫困人口危房改造任务。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促进扶贫开发的首要大事、开局工程和民生工程。

   4.坚持推进移民扶贫。切实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2016-2018)完成373户15738人实施易地搬迁任务,其中规划集中安置区 3个(太常安置区、城南龙兴路安置区、借母溪乡安置区)。到2020年,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与全县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5.坚持推进社会扶贫。一是“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效果显。省、市领导挂点联系我县,对我县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心。经常深入一线访贫问苦,协调解决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推行“三联系一挂职”机制。全面推行县领导联系乡、县直部门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工作机制。所有县团领导每人挂点一个国家或省级重点扶贫村,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三是以县革命老区促进会为平台,拓宽社会扶贫渠道。加强与上级老区促进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

 

第三章  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3.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1.1扶贫产业的种类

  沅陵县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而且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边远、深山地区,交通极为不便。本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力求产业的选择及安排布局重点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从产业实施情况来看,以发展养猪、养牛、养羊、养鱼、养鸡等为主的养殖业,以茶叶、油茶、优质稻、双低油菜、杂交玉米、大棚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种植业,以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借母溪、夸父山、齐眉界、万羊山等)、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酉水风情画廓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对扶贫的贡献明显,是今后产业扶贫工作的重点。

3.1.2扶贫主导产业的作用与效益

  在县委、县政府主导下,通过不懈努力,正在形成具有沅陵特色生态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及相应产品深加工业的扶贫主导产业,一批贫困户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逐步实现了脱贫。扶贫主导产业,为贫困农户人均创收1840多元。

3.1.3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

     沅陵碣滩茶沅陵北依武陵群山,有着“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的独特环境。温润的气候、丰富的光热,优质的水土资源,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所产茶叶,根深叶茂,芽多叶大,质地柔软,早在汉代就已经非常有名。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将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计划到 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25万亩,打造武陵山片区有机茶叶生产、加工和交易中心,整合和发展碣滩茶品牌,加快传统茶产业的改造升级,壮大产业规模。目前,全县已有茶园面积10.3万亩,可采摘面积5.4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5000吨,实现产值5亿元。惠及茶农10.8万人,茶农人均增收1250元。

    沅陵县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实行“大户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投入茶叶产业开发,同时,做大做强“碣滩茶”品牌。组建了茶业协会,以“碣滩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契机,将县内众多品牌整合为“碣滩茶”,实行质量标准、加工工艺、包装规格、产品价格、对外宣传“五统一”。

沅陵碣滩茶以独特的加工工艺和优异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2001--2002年连续荣获第三届和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03年获湖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05年获湖南省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6年获上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茶叶评比获“特别金奖”,2011年获得了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2014年取得碣滩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年、2012年、2014年沅陵均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201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4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通过引导、推进品牌整合,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碣滩茶品牌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将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

沅陵作为绿茶主产区,一直以生产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为主,其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80%以上,近年来加工生产部分黑茶和红茶,茶类及产品结构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差,竞争力不强。生产的名优茶特别是高档品牌茶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一部分进入怀化市场,与一个全国重点产茶县和湖南省重点扶持的茶叶优势区域县的地位不相符。

    沅陵油茶:沅陵县的油茶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湖南省油茶主产区之一。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批劳力外出务工,油茶林基本处于不抚不育、人种天养的状态,大量油茶林变成混交林,林木老化,形成了缺乏投入、疏于管理、收益低下、生产萎缩的恶性循环。全县油茶林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4万亩下降到现在的11.3万亩,其中老油茶林7.8万亩、新造油茶林3.5万亩,年产茶籽仅0.3万吨、茶油0.08万吨。

 自2009年被列为国家油茶基地建设试点县以来,沅陵县把油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县支柱产业来打造,掀起了新一轮油茶开发热潮。结合县情实际,沅陵县将全县划分为“一群二带”三个产业区,主要分布在20个乡镇。同时,编制了《沅陵县2009—2015年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用7年时间,实施完成新造油茶林7.2万亩、抚育低改5万亩。在政策推动下,油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民间资本大举进入,社会企业纷纷入驻。2016年中联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楚云天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与沅陵县委、县政府正式签约1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项目。

    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油茶新造3.5万亩、油茶低改2.28万亩。沅陵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异彩纷呈,主要得益于机制的创新,创新开发模式,走规模化、公司带动及大户开发的路子,此外,专业合作社也是油茶规模开发的主力之一,大户承包和联户开发也异军突起。

 湘西黑猪湘西黑猪是国家优质的地方猪种之一,其中心产区在沅陵县大合坪乡、火场乡等地,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香甜。2006年6月湘西黑猪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保护名录,2007年5月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享受“国宝”待遇。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1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湖南湘西牧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从事湘西黑猪保种及产业化生产开发的民营企业,现饲养湘西黑猪基础母猪508头,公猪31头,年生产种猪、商品猪8000多头,公司注册“大合坪黑猪”地理商标和注册的“湘西老哥”品牌开拓市场,有计划地将湘西黑猪商品猪及猪肉制品销往上海、长沙、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

 五强溪生态鱼:水产是沅陵的优势产业,也是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水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做好高效养鱼、生态养鱼,发展网箱养殖3.69万口,网箱养殖面积达35.41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场5个,养殖总面积7430亩。目前,以五强溪库区2.2万公顷水面为重点,以五强溪生态渔业为龙头,养殖以鳙鱼、斑点叉尾鮰、草鱼、青鱼为主导产品;辅以大、小水库288座,全县渔业面积超过30万亩,水产品产量18976吨,其中,淡水产品养殖产量16586吨。渔业年收入突破2亿。

 沅陵板栗:沅陵地处沅水中游,武陵山脉的东南边,是湖南产板栗的主产区与重点县,为沅陵县的特产。沅陵丘陵山地盛产板栗,是传统的板栗生产大县,在国内享有盛名。其中“沅优一号”为板栗中的精品。板栗是落叶乔木,板栗的果实---栗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营养价值很高,是受人喜爱的干果。栗子味甜好吃,生食、炒食、煮食、烹调菜肴均色宜。糖炒栗子、栗子烧鸡、栗子烧肉,都是沅陵人的最爱,也是最好的时令馈赠佳品。栗子磨粉后还可以制作各种精美点心。沅陵的灰栗、毛栗红、大果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沅优一号”为板栗中的精品,它是从3500多亩的大果油栗林中选出优株,经过嫁接培育而成的良种板栗。在湖南1978年的木本粮油作物科研协作会上,“沅优一号”深得与会专家的好评,后在西南几省推广栽植。目前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5.5万亩,年产板栗达8500吨,产值近亿元。

 乡村旅游业:沅陵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西北部,系武陵山、雪峰山两大山脉交汇地,处沅水中游,面积210 平方公里。景区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峰俊石奇,直刺云天,形成多处罕见的峰林异景。五强溪电站的兴建,给崇山峻岭的大山区筑起了一座烟波浩瀚、仅次于洞庭湖的高峡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嵌以久负名胜的古刹、山寨、茶园等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旅游景观,目前,有借毌溪囯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万羊山省级森林公园、酉水风情画廊、龙兴讲寺、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园、二酉藏书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尤以二酉山、凤凰山、河涨洲、壶头山、夸父山等更为瑰丽。2013年到至2016年连续4年成功举办“山水运动节”、“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2016年沅陵镇、五强溪镇入选湖南“十三五”百个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序列。2015年共接待游客27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9亿元。

    蛋鸡养殖:沅陵县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抓手,大力发展蛋鸡产业。以凉水井王家岭、联兴养殖蛋鸡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2015年止,全县存笼5000羽以上的规模蛋鸡场(户)达210多家,存笼蛋鸡逾145万羽,鲜鸡蛋产量达4000,产值达0.4亿元,蛋鸡产业产值已占该县畜牧业产值的5.2%。

 科学规划蛋鸡产业发展,建立了蛋鸡健康养殖生产技术体系。积极组织引导龙头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创建蛋鸡品牌,申报商标,提高鸡蛋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实现了蛋鸡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扶持蛋鸡标准化建设,对标准化蛋鸡场(户)、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改造分别给予补助和以奖代补;对获国家级、省级、县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分别给予奖励。近年来全县创建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样板场(户、小区)120个,其中省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1个,实现了鸡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提升。目前,全县已建成存笼10万羽以上大型集约化蛋鸡场2个,存笼5万羽以上的中型蛋鸡场5个,存笼3万羽以上的蛋鸡场30个,发展了一批重点蛋鸡养殖乡镇与专业合作经营主体。

   3.3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3.1产业扶贫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

  虽然已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雏形,但基地布局仍零星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

3.3.2对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低 

  由于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新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不够,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导致扶贫产业收入在群众全部收入比重占比较低。

3.3.3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

  扶贫主导产业产品,虽然品质好,但缺乏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应带动,同时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销售仍以初产品为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价格低,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3.4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全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健全,特别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3.3.5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信贷机制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贫产业建设资金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6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

  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已有的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第四章 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湘发[2012]5号)、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农计发[2016]59号、《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湖南省农业委、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推进产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沅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沅陵县“十三五”脱贫攻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总体要求,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紧扣循环经济主线,按照产业强县的战略定位,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减贫摘帽”的思路,着力进行扶贫产业四大主要内容建设(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全县178个贫困村和7.69万贫困人口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我县特色产业为基础,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作用,实行差别化的扶贫政策,使全县所有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扶贫成果。

4.1.2基本原则

    坚持依托资源。立足区域独特资源优势,尊重当地群众种养传统,努力挖掘能够代表区域资源条件、人文内涵、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将产业相对集中布局在最适宜区。

    坚持市场导向。优势特色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既要瞄准现实需要,也要着眼潜在需求,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

    坚持综合开发。把贫困村作为产业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操作平台,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实施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着眼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建设、龙头加工企业建设,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片区特色产品整体竞争力。

    坚持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坚持保护生态。组织适度规模生产,防止过度开发,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贫困户受益。实现产业发展和建设项目到村到户,最大限度覆盖贫困村使贫困户受益面最大化,同时确保7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农户,发挥产业扶贫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2发展目标

4.2.1总体目标

  到2018年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贫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县有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目标,促进农村分散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做优农户增收项目,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建设长期稳定的增收来源,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努力实现到2018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4.2.2 三年工作目标

   到2018年,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户户均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坚持发展以养猪、养羊、养鱼、养鸡、养牛为主的养殖业,以茶叶、油茶、优质稻、大棚蔬菜、水果、中药材、板栗等为主的种植业,以国家森林公园(借母溪、夸父山、齐眉界)、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酉水风情画廓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00家,发展特色农家乐200户;扶贫农户增收产业项目达到预期目标。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对低收入人口的带动达到85%以上,产业扶贫对贫困人口纯收入增加值达到5000元以上。

4.3产业选择

  重点发展与扶贫关联度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以全县178贫困村2.2万户7.69万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发展以发展养猪、养牛、养羊、养鱼、养鸡为主的养殖业,以茶叶、油茶、优质稻、大棚蔬菜、水果、中药材、板栗等为主的种植业,以国家森林公园(借母溪、夸父山、齐眉界)、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酉水风情画廓为主的乡村旅游业的农户增收产业项目。

 

第五章 建设任务和扶持方式

5.1主导产业

5.1.1项目概述

  立足本地资源,做到因地制宜,规划适宜   我县可持续发展的沅陵碣滩品牌茶、五强溪生态渔业、湘西黑猪、优质肉羊、优质油茶、沅陵板栗等主导产业项目6个,蛋鸡养殖、黄牛养殖、双低油菜、杂交玉米、苦荞、魔芋、药材、小水果等农户增收产业项目12个,其他特色种、养项目10个。项目覆盖全县23个镇,375个行政村,覆盖农户37.5万人,带动1.34万贫困户5.13万人。

    沅陵碣滩茶基地建设: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油茶基地建设: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湘西黑猪养殖:县级规划,新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五强溪生态鱼:县级规划,新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肉羊养殖:县级规划,新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沅陵板粟基地建设: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5.1.2主导产业的布局

 沅陵碣滩品牌茶基地建设:规划分布15个乡镇8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明溪口镇、马底驿乡、杜家坪乡、北溶乡、肖家桥乡、火场土家族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95000人,带动贫困户8000人。

    五强溪生态养鱼基地建设:规划分布5个乡镇78个村,包括五强溪镇、凉水井镇、筲箕湾镇、肖家桥乡、陈家滩乡。覆盖农户30000人,带动贫困户5700人。

    湘西黑猪:规划分布13个乡镇52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大合坪乡。覆盖农户97000人,带动贫困户13000人。

优质肉羊:规划分布18个乡镇130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北溶乡、肖家桥乡、大合坪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32000人,带动贫困户8500人。

     油茶基地建设:规划分布7个乡镇3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筲箕湾镇、二酉苗族乡。覆盖农户45000人,带动贫困户5500人。

    沅陵板粟:规划分布11个乡镇55个村,包括明溪口镇、沅陵镇(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覆盖农户65000人,带动贫困户7500人。

5.1.3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沅陵碣滩品牌茶基地建设:到2018年,新增茶园5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15.3万亩,可采摘面积12.4万亩;发展高档绿茶、黑茶、红茶等品种,发展茶叶加工企业8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8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茶叶产量8000吨,实现产值8亿元。惠及茶农14.8万人,茶农人均增收3500元,带动贫困户8000人。 

   五强溪生态养鱼基地建设:到2018年,新增网箱养殖1.2万口。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做好高效养鱼、生态养鱼,发展网箱养殖总量4.89万口,网箱养殖面积达45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场4个,产品为青、草、鲢、鳙、鲴鱼。生产总量达到3.2万吨,覆盖农户35000人,带动贫困户5700人。

    湘西黑猪:到2018年,以湘西牧业、大康牧业等为龙头,新建标准化万头猪场3个,带动农户发展特色黑猪,全县存栏达到30万头,年出栏达到50万头。产品为活猪、白条肉、分割肉。 覆盖农户97000人,带动贫困户13000人。

优质肉羊:到2018年,全县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生产总量达到12.5万只。覆盖农户32000人,带动贫困户8500人。

    油茶基地建设:到2020年,以中联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楚云天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新增油茶基地3万亩,低改1.5万亩,优质油茶籽生产量达3.5万吨,产油量达到1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覆盖农户45000人,带动贫困户5500人。

    沅陵板粟:到2018年,新造与低改3万亩,建立千吨保鲜库2个,发展千亩以上基地20个,板粟生产专业合作社25家,组织相关企业进行系列产品开发,总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覆盖农户65000人,带动贫困户7500人。

5.1.5建设内容和扶持方式

5.1.5.1产业基地建设

 1、 碣滩品牌茶基地建设:规划分布15个乡镇8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明溪口镇、马底驿乡、杜家坪乡、北溶乡、肖家桥乡、火场土家族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

2、五强溪生态养鱼基地建设:规划分布5个乡镇78个村,包括五强溪镇、凉水井镇、筲箕湾镇、肖家桥乡、陈家滩乡。

3、湘西黑猪基地:规划分布13个乡镇52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大合坪乡。

4、优质肉羊:规划分布18个乡镇130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北溶乡、肖家桥乡、大合坪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

5、油茶基地建设:规划分布7个乡镇3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筲箕湾镇、二酉苗族乡。

6、沅陵板粟:规划分布11个乡镇55个村,包括明溪口镇、沅陵镇(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覆盖农户65000人,带动贫困户7500人。

5.1.5.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乡村公路建设。重点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和旅游项目,加强公路建设,解决产品运输难,提高旅游项目水平。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抗灾能力。

   5.1.5.3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

  强化农民组织化建设,培育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形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织”等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到2018年全县共组建经济合作社800余家,产业农户覆盖率达65%以上。

5.1.5.4农户分散建设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领贫困农户的生产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5.2其他农民增收产业

    蛋鸡: 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旅游: 县级规划,新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养牛:县级规划,新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药材: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水果: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蔬菜基地:县级规划,新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优质稻: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项目建设:县级规划,新建和改建,建设期限为2016-2018年。

5.3其他农民增收产业的布局及规模

    养鸡:规划分布8个乡镇1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深溪口乡(原)、官庄镇、凉水井镇、麻溪铺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马底驿乡。到2020年,蛋鸡养殖达到400万羽,年产鲜蛋9000万公斤。产品为鲜蛋、低胆固醇系列蛋制品、低胆固醇系列禽肉制品。 覆盖农户14500人,带动贫困户4700人。

    药材基地建设:规划分布13个乡镇20个村,包括沅陵镇(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明溪口镇、二酉苗族乡、荔溪乡、杜家坪乡、北溶乡、火场土家族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25000人,带动贫困户3500人。

    养牛:规划分布10个乡镇23个村,包括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二酉苗族乡、清浪乡、陈家滩乡。覆盖农户12000人,带动贫困户2700人。

 水果基地建设:规划分布12个乡镇45个村,包括原沅陵镇、原太常乡、五强溪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肖家桥乡、陈家滩乡。覆盖农户145905人,带动贫困户4735人。

  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分布8个乡镇24个村,包括原沅陵镇、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二酉苗族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26000人,带动贫困户3500人。

  优质稻基地建设:规划分布12个乡镇45个村,包括太常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荔溪乡、楠木铺乡、大合坪乡、火场土家族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65000人,带动贫困户7500人。

 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规划分布8个乡镇1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二酉苗族乡、马底驿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28000人,带动贫困户3500人。

 乡村旅游业:规划分布6个乡镇15个村,包括沅陵镇(原)、五强溪镇、官庄镇、明溪口镇、二酉苗族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14000人,带动贫困户2800人。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项目建设:规划分布23个乡镇46个村,包括沅陵镇(原)、太常乡(原)、深溪口乡(原)、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杜家坪乡、北溶乡、肖家桥乡、大合坪乡、火场土家族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覆盖农户75000人,带动贫困户8500人。

第六章 投资估算

6.1估算依据

  以项目行业技术标准和典型设计为依据。核定种植业项目单位面积所需的种苗数量、物资投入量及整地、栽植、管护等工序用工量,测算出单位面积投资定额。对养殖业项目,核定单位数量种苗、饲料、圈舍等物资投入量及人工费用,测算出单位数量的投资定额。对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所需物资、劳力及设施机械进行估算,形成项目投资概算。投资规模按年15%增幅控制。

6.2投资估算

    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投资5.99亿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2.7亿元,五强溪库区移民资金1.0亿元,行业部门资金 0.5亿元,信贷资金 0.3亿元,业主融资0.99亿元,农户自筹 0.5亿元。发展沅陵碣滩品牌茶、五强溪生态渔业、湘西黑猪、优质肉羊、优质油茶、沅陵板栗等主导产业项目6个,蛋鸡养殖、黄牛养殖、双低油菜、杂交玉米、苦荞、魔芋、药材、小水果等农户增收产业项目12个,其他特色种、养项目10个。

     项目总投资中按建设内容分:种植业项目投资128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1000万元(主要补助种子、种苗、肥料、农膜等环节);养殖业项目投资170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8000万元;设施农业项目投资50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乡村旅游项目投资30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2000万元;新型主体培育项目投资5000万元(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3000万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1700万元;“互联网+农业”项目投资5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投资6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补助60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50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补助1000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补助400万元。

  按贫困村类别分:省定贫困村投资220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4000万元),一般贫困村投资379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22800万元)。

  财政投资来源: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7900万元,争取中央、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7000万元。

 

第七章 效益分析

7.1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社会创造更过就业机会。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日益壮大,县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步入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依据典型设计,经测算到2018年,扶贫产业项目新增总产值 5.45亿元,增收率11.5%;新增纯收入 2.03亿元,贫困人口人均新增纯收入 2980元。

7.2扶贫效益  

  扶贫攻坚是本规划的重要任务。项目覆盖村170个,占全县贫困村总数的100%;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2.2万户6.78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00%。到2020年累计脱贫6.1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2980元。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贫困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形成健全的产业扶贫机制,实现稳定脱贫。

7.3社会效益

  产业扶贫旨在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项目实施,一是可以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力落后的现状,贫富差距逐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二是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行业能力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三是产业化项目带动了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可实现资源整合配套,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7.4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使项目区科学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运用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生产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做到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传统与创新相互融合。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土地的利用更趋于合理,荒山荒坡得到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覆盖率达到76%以上,水土流失减少,抗御气候灾害能力增强,项目区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第八章风险防范

8.1市场风险及其防范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市场价格下跌和生产成本上涨等市场风险,对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投入产出比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在投资计划中预留10%的资金作为储备,以应对市场风险造成的资金缺口;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市场行情和项目自身周期,适当调整项目投资额、建设规模,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促使项目实施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8.2技术风险及其防范

  项目实施过程中,自然灾害、病虫害、疫情的发生会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灾害预防和灾后应急处理尤为重要。一是制定科学可行的灾害预案,灾情发生时正确应对处理,努力将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客观实际和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展生产与管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三是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强化产业发展的设施保障;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降低产品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五是鼓励农户参加农业商业保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8.3资金风险

  本规划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扶贫资金,因此资金方面的风险很小。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的信贷资金、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社会扶贫以及整合其他渠道的资金,通过适当控制规模,可将风险降至合理范围。

8.4效益到户方面的风险及防范 

  建立效益保障机制,农户或合作社种植前与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合同,由企业承担主要风险,贫困农户的利益能够得到根本保障。

 

第九章 规划实施

9.1规划实施

9.1.1工作机制及其组织领导

  建立产业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县、乡镇两级政府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的职责,成立县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工作进村、扶贫到户的工作管理机制,把国家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乡镇、村和贫困户。充实基层扶贫开发机构和干部队伍,乡、镇要有专门扶贫机构和3-5名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充实基层一线力量,每村有一名专职扶贫干部。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的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建立跨区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县市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部署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县市相关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协调跨区域利益关系。

9.1.2落实责任

  县坚持“政府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用途不变,各尽其力,整村推进”的方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确保产业扶贫开发取得实效。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县人民政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做到“任务、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五落实。

9.1.3政策保障

    财政政策。在中央、省级财政增加财政投入,扩大扶贫信贷款规模的前提下,县、乡镇财政要挤出财力,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县政府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设立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2%的比例安排。同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省定重点贫困村,用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建设,各项扶贫资金都要严格资金投向、用途、范围、立项及审批程序,集中用于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和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进一步完善公告、公示和报账制。

    金融政策。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多渠道拓宽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融资平台。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完善各项支农贴息贷款政策,加大信贷扶贫支持力度。信贷扶贫资金要重点投向贫困户,主要用于支持能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市场流通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项目贷款重点投向与贫困村、贫困户增加收入紧密相关的项目,确保贷款项目与扶贫规划和重点工作密切结合。

    税收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攻坚,对企业用于公益事业扶贫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在重点贫困村兴办中小企业的,享受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  

    投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等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在当地加工转化。     

   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中省市支持涉及我县有关产业振兴和调整的政策,制定出台支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在产业准入、土地供应、资金供给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制定实施各类产业错位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形成特色 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制定鼓励东中部企业投资优势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的政策措施。

    土地政策。研究制定盘活存量、保持增量的土地利用政策措施,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制定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监管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项目安排上,向有条件的重点镇倾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坚持整村推进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扶持组建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积蓄后劲,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群众增收。

    生态补偿政策。依托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生态补偿的良好机遇,努力探索符合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加快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货币化转化进程、拓宽生态补偿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力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项目补偿、智力 技术补偿等多种模式,逐步在森林、水源地、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补偿力度。     

   帮扶政策。要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工商企业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扶贫领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要进一步拓展帮扶内容,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效果,引导社会力量在给钱给物的同时,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帮助完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真正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定点联系帮助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要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创建“百企帮扶百村”的帮扶模式,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促进贫困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立社会帮扶自助公益金,帮助因灾、因病、因学、残障、孤寡的贫困户,真正解决贫困户的急难问题。

9.1.4监督检查,评估验收

  凡是涉及到产业扶贫的项目,从项目规划、实施以及验收的整个过程中,县扶贫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至少要派一名领导,联合审计、纪检、监察、财政等单位,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最后的项目验收过程,必须有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独立评估,然后作出结论。

9.2机制创新

9.2.1运营机制  

  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在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推行行政问责制。强化和创新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把农民最急需、最想办的产业放在规划的首要位臵。防止和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发生。  

9.2.2双70%机制      

  依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资金安排的“两个70%”,一是70%以上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二是直接用于支持困难户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到达70%。  

9.2.3企业、基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合理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制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瞄准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完善产业建设项目到户扶持机制。探索各类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户的合作机制。在土地流转中要尊重贫困户的意愿,保证贫困户的基本权益。产业基地要组织有针对性地技能培训,招收员工优先吸纳贫困户。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9.2.4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机制  

  实施“普惠+特惠”产业扶贫利益导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最贫困家庭的困难。在规划阶段以关注最贫困乡镇、最贫困家庭为重点,整合普惠政策资源,通过“普惠+特惠,关怀暖民心”项目的开展,将产业扶贫项目导向融入大扶贫体系,以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9.2.5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     

  按照《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战略部署,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屏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9.3加强项目管理

9.3.1严格项目管理程序

   县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项目启动实施后,县、乡镇两级政府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物资采购、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分阶段评估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社会发展、环境改善、能力提高、脱贫致富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定期提交监测报告和报表。从县到乡镇,建立统一的项目监测管理系统,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9.3.1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     

  在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对产业扶贫项目的建设进行全程监理。保证财政扶贫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扶贫效益。  

9.3.2加强资金管理  

  按照《湖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6年1月1日实施)、《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湖南省扶贫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开展项目财务管理,设立独立项目资金管理专户,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县、乡项目办均要配备专职财务人员,负责本项目的会计核算、提款报账、资金使用流向和调配,会计报表编制、汇总等工作,接受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确保本规划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