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读: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网 时间:2017年02月10日 点击:1,139 【字体: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为了让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好、落实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报邀请5名专家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编者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田慧生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以坚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为前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也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更需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更加有效、适合的培养方法、途径和机制。

二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合作;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桥梁,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之间、学校与经过认证的培训机构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打通升学壁垒。在国家基本学制下,允许各地试验不同形式的分段培养制度。

三要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培养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文化传承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引导知行统一,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改革,推广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推广学生成长记录、发展性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学生评价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四要完善优异学生选拔和培养机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转学、提前毕业、选修高学段课程、转换专业等制定特殊支持政策;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在优异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机制,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别的教学与研究;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和资助力度。

五要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改革宏观层面的人才评价和选人用人制度,引导社会用人克服单纯追求学历的导向,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多样化教学评价标准,支持学校自主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诊断活动,同时培育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教育认证机构和评价机制,参与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学诊断活动的指导。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地、持续的专业支持和指导,要发挥教育科研的智库作用,凝聚专业团队进行长期专门研究。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和改革必须依赖于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积累,要鼓励各地开展区域教育实验,允许试点先行,鼓励各校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全社会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成长观念,彻底转变唯学历的选人用人观念,转变唯分数、唯智育的教育教学观念,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分类管理推进高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马陆亭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多样化需求和特征更加明显,高校的合理定位因此成为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快实施分类管理工作。《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这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校分类管理之所以势在必行,一是因为我国经济形态多样,产业差异很大,地域色彩多元,战略重点各不相同,各行各业各地对教育的要求很不一样;二是因为大学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已融入社会且体量很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趋同的高校模式已不能适应多元的社会需求。此外,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结构和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高等教育正转向内涵式发展,多重转型的叠加将进一步考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高校分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落脚点在人才培养上;而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各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就不能一样,就需要实现各自的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进一步说,就需要有方向引导的不同和管理政策的差异,高校设置标准和评价内容不能单一,即所谓的分类管理。这就是事物的逻辑。

高校分类管理涉及分类设置、拨款、指导、评估等多项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以保障和推动不同的高校走自己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即所谓的合理定位和特色发展。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面向创新高原,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办学定位转向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因此,二者鲜明地针对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天立地”问题及社会对高端与一线人才和成果的迫切需求,是从国家的角度对高校不同发展目标和办学模式的推动。

任何高等学校,都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等基本职能,但这些职能在每所高校的搭配和实现方式是不同的,即各自使命不同,这就是定位和特色。一流大学,需要在知识创新上居领先地位,因此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评估拨款需要围绕着创新驱动来进行,需要不断产生新知识和培养能创造新知识的人;而转型高校,重点关注知识的应用,因此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侧重于把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到企业或把企业先进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共同点也有,比如都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进行理论教学、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

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对创新驱动的带动作用,加强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分类设置和管理,增强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功能,引导教师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政策实施上,需要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对转型发展高校试点工作的统筹指导,加强对中心城市高等学校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导,注重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化地区、产业聚集区和边境城市延伸,同时国家还要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特色发展。

我们需要增加政策的弹性,给不同高校群落以相应政策支持,健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建设标准,使得学科型与应用型、综合性与行业性、巨型大学和小型学院等不同学校均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推动高等学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因地制宜探讨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辛涛

教育评价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十二五”期间,随着教育发展和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但我们仍看到,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影响和制约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学和学生成长,而不良的评价体系可能扰乱教学规律,对教学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以育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就是要全面分析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将党和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方面要求纳入评价体系,构建促进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二,整合基础教育评价领域政策制度,系统设计评价体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评价改革稳步推进,取得诸多进展。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进入高中课程标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扎实有效,但仍要看到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优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结构是实现教育评价促进科学育人导向的前提。一是理顺基础教育领域的评价各项政策和制度内在关系,使评价体系内部有效衔接。建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首要任务是理顺不同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去除不合理和不必要的评价,合并功能重叠的评价,使教育各个环节的考试与评价能够有效衔接,促进教育评价高效发挥作用。二是系统化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第三,构建科学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使教育评价成为撬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杠杆。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当中的投入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质量在稳步提升,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单依靠国家重视和加大投入已经不能使得职业教育质量大幅跃升,需要调整教育内容,以规范化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建立以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内容标准。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应不限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畅通企业、用人单位等多种评价渠道,促进职业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以评价为杠杆提升整个职业教育质量,为我国跻身世界强国积累高素质人力资本。

第四,规范高等教育评价领域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以标准促进高教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当前,人才培养应该被高校摆在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从评价标准上看,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十三五”期间即将颁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鼓励行业部门制定人才评价标准,这些重要的质量标准将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参照。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按照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大学生的目标要求,考察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重点放在当前社会和未来发展急需而大学生群体紧缺的素养要求上来。从评价方式上看,高等教育评价既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符合国家统一要求,还要促进高校教育自主性,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基于此,教育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审核评估的同时,高校也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评体系;政府也要推动和支持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形成对高等学校育人评价的合力。

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李立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并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作了具体部署。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比,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四个服务”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相比,我们的教育工作在不少方面还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还是教育保障,都存在不少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教育综合改革推向深入,加快破解影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规划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为下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是明确了深化改革的原则。规划强调,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曾多次强调指出,做好改革工作,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为此,规划通篇以破解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导向,紧扣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规划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还要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创新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换句话说,改革必须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在改革政策出台、实施还是效果检验各个环节,都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将改革的落脚点置于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

三是明确了深化改革的重点。规划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4个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措施。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着重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4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着重提出加大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力度、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3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方面,着重提出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两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方面,着重提出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建设实效等改革措施。

四是强调了深化改革的责任落实。规划指出,要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要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与年度计划和各级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机制。加强督查监测,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发布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的监督。

落实规划对深化教育改革的部署,要求教育战线切实强化担当意识,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着力把好改革的方向,在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的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要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每项改革任务落实要建立时间表、路线图,“跑表计时、到点验收”,要落实责任,地方和部门一把手要把抓落实的责任扛起来。要深入挖掘教育综合改革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基层创新经验,扩大改革的受益面。

规划编制充分体现新理念新思路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高书国

本人多次参与国家教育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这次又有幸作为起草组成员全程参与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规划的研究、制定和起草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特点。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循大势,谋全局。规划立足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谋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体框架,前后连通,一以贯之。规划分别从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育人环境、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促进教育公平共享等5个方面,推进和实现教育战略规划理论创新,着力体现“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新观念、新政策和新举措。在创新发展方面,规划提出,要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在协调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绿色发展方面,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将绿色发展思想贯穿于校园文化、社会环境、诚信构建、科学评价和绿色校园等五大重点环节。在开放发展方面,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提出一系统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明确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中外合作质量。在共享发展方面,规划进一步强调,教育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唱主旋,抓关键。规划着眼于人类共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复杂挑战,着眼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需求,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生育政策调整,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直面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全面的现状,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是以文化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二是强化标准,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三是创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四是协调推进,全面改革育人模式;五是提供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广泛合作为基础,同参与,共创新。教育规划是一个教育发展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在教育发展目标、教育改革策略,还是在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制度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创新,规划体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是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相互支撑。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育规划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了分领域、多维度研究论证,对“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进行了测算论证,对规划的科学决策和研究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专家论证与民主参与相互给力。对各方面意见均逐条研究,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数易其稿,使其成为一个有广泛社会基础、体现广泛民主参与的高质量中期规划。三是继承延续与改革创新相互促进。规划整体延续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键,将尊重规划规律与持续创新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