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报告>详细内容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政府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0年12月22日 点击:2,555 【字体:

县委副书记、县长段云鹏在第十五届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2月22日在沅陵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长 段云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县面对重大挑战、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政策调整和多种自然灾害等复杂局面,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四个加快”发展重点,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着力惠民富民、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步入了快速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 期末与“十五”期末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42.03亿元增加到94.8亿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由2.06亿元增加到7.62亿元、年均增长29.9%,一般预算收入由1.32亿元增加到3.72亿元、年均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7.01亿元增加到29.6亿元、年均增长3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0.96亿元增加到25.27亿元、年均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29元增加到10713元、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2元增加到2577元、年均增长11.9%。城镇化率由26%增加到33.9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4.5:58.3:27.2调整为10.2:65.4:24.4。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以上,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工业主导,加快了产业发展。五年来,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引进新上项目,支持扩能技改,优化经济环境,构筑形成了水电、矿产品和农林产加工业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大幅增长,工业产值由40.3亿元增加到138.4亿元,在全市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由19.01亿元增加到59.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1倍;规模企业由44家增加到67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辰州矿业成为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名牌产品9个、著名商标4个,“辰州及图”成为全市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大力培育农业“九大”产业,茶园面积达到4.8万亩,开发工业原料林17.8万亩、油茶1.3万亩,中药材基地达到2.08万亩,网箱养鱼稳定在3.2万口;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0家;各种专业协会发展到44个,带动农户7917户;茶叶在今年上海国际茶博会上质量评比获全国综合排名第二。旅游产业持续升温,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加到168.9万人次、6.19亿元,分别是“十五” 期末的2倍和17倍,先后获得“一生中要去的66个全国文化旅游大县”、“全国十大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和“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百强名县”等旅游名片。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基础优先,改善了发展条件。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9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连续5年实施县城“十大”工程,大力实施社区“双百”工程,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一批现代住宅小区,城市格局、功能、形象得到新的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6.4平方公里增加到8.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文明城镇、省级文明县城。官庄、筲箕湾、五强溪、凉水井、大合坪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初现雏形。常吉高速沅陵段建成通车,319国道改造完成,张沅公路、乌宿酉水大桥建设和省道S223改造基本完成,县乡公路改造600公里,通村公路新建939公里、硬化1594公里,建设农村客运站18个,通乡公路100%实现水泥路或沥青路,农村公路通畅率、通达率分别达到73.2%、93.9%。完成岩屋潭、田家坪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8座,解决近10万人的饮水困难。城网改造加快推进,农网改造171个村。移动通讯、有线电话基本实现全覆盖,数据网络初步成型。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创新发展,激活了发展活力。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土地流转79.15万亩,林地流转52.69万亩;基本完成县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政府采购、部门预算、非税收入管理、县乡财政管理、财政“省直管县”等体制改革;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国土管理、粮食流通、“招投标”管理、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拓宽农业保险范围,全面完成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引导“校企”对接,提高企业科技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到35.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30亿元,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8%。坚持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息一体化服务中心实现23个乡镇全覆盖,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坚持招商方式创新,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累计签约项目147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44.17亿元、外资6498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一批战略投资者纷纷落户沅陵。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民生为重,促进了社会和谐。五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人民幸福感增强。积极开辟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巩固和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各类保险参保由2005年的6.46万人增加到8.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1%。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救灾救济工作有序开展、标准提高,建设乡镇敬老院8所、320名农村“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建设经济适用房1.03万平方米、廉租房2.25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382户。深入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3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落实移民后扶政策10万多人,发放移民后扶资金2亿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21%。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26.37亿元。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重点解决了一批就业、就学、就医、出行和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COD削减5.7%,借母溪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已获批准,森林覆盖率达到71.7%,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并获第一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殊荣,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五年来,我们落实科教优先的各项措施,推广科技项目65项;全面完成普九“化债”任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37所、合格学校13所,撤并教学点487个;高中、初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逐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5年过500人大关。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5所、村卫生室20所,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中医院住院大楼、南方医院,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文化站8所、农家书屋150个;成功举办文化旅游艺术节、共和国将军革命老区沅陵行等活动;创作文艺作品1200余件,少儿舞蹈《排排座》参加“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月月乐”活动引向深入,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辰州傩戏、沅陵传统龙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全面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完成1234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审计、档案、物价、保密、气象、人防、史志、老龄、残疾人、人事编制、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了执政能力。五年来,我们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政府法制建设和政务公开,制定出台《政府工作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四服务”活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落实《廉政准则》规定,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积极稳妥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安全生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蓄势冲刺之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拔高标杆、夯实基础、构建和谐”的工作思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为目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一些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一年来,我们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水电、矿产品和农林产加工现有三个产业的基础上,再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制造业和旅游业两个新型产业,力求在新一轮发展上抢占制高点,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成套设备制造、软质铁氧磁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兴宝集团旅游整体开发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沅陵,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2”主导产业初显端倪。

一年来,我们抢抓发展机遇,政策和项目争取取得新成效。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加强政策和项目对接,在五强溪电厂、凤滩电厂税收和生态补偿方面获得国家与省里的更大支持,成功申报了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第一批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碣滩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争取国家投资项目40个、资金近2亿元,石漠化治理、高能耗环境治理等项目争取成效明显。

一年来,我们加强项目建设,发展基础得到新提升。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强化“六个一”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项目88个,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实施工业项目36个,新增产值近5亿元。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县城 “十大工程”进展顺利,凉水井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乌宿酉水大桥成功合拢。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深化“招商年”活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大力开展代理招商、上门招商,成功举办“首届沅陵·台商商务论坛”、“2010中国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项目奠基仪式”,全年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2个、合同资金136.75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1亿元、增长25%,在去年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首次取得了单个项目投资过百亿和单个项目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双百亿”招商成果。

一年来,我们着力搭建发展平台,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把“两新产业园”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累计完成投资1亿多元,“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签约入园项目5个、开工建设2个,软质铁氧磁体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集聚能力、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一年来,我们坚强抗击洪涝灾害,抗灾救灾取得新胜利。今年我县先后经历11次强降雨,特别是“7.12”是我县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全县24万人受灾,损失十分严重。面对特大洪涝灾害,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全力以赴,着力保民生、保畅通、保稳定、保安全,实现了未垮一库一坝、无一人伤亡的目标,获得“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尽心尽力、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沅陵事业、支持沅陵发展、维护沅陵形象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生动实践,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创新思路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五年来,我们认真审视县情,审时度势,确立了“解放思想、拔高标杆、夯实基础、构建和谐”的工作思路和“四个加快”发展重点,作出了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突破口的战略抉择,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主攻方向,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是必须坚持工业强县,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主导,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技改扩能,不断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层次,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做大了财政蛋糕,做强了经济实力。

三是必须坚持投资拉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咬住重大项目不放松,紧抓扩大投入不松劲,以项目资金带动社会资本,促进了优势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大突破,强化了发展支撑,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是必须坚持规范运作,把创新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有力保障。五年来,我们坚持规范运作、创新机制,组建了县工业园管委会,出台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实施了财政管理、城市管理、国有和集体企业、投融资体制、集体林权体制、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更具活力的机制体制。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实了一批民生实事,推进了一批民心工程,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沅陵事业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氛围。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工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三大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基础薄弱,茶叶、水产品等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旅游业还不发达,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1.3%、43.6% ,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地方和行业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的矛盾比较突出;干部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政府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率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我们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发展的宏观环境有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发展的机遇难得。国家深入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三大战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了《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以及若干行业专项规划,我们可享受国家和省里两个层面、多种类别、高度密集的政策支持。三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加速推进,特别是随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产业集聚效应更为增强,基础设施更为夯实,交通、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更为明显,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前进。

“十二五”政府工作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跨越赶超为主题,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为突破口,抓住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继续按照县委提出的“解放思想、拔高标杆、夯实基础、构建和谐”的工作思路,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旅游富县为战略目标,突出“四个加快”发展重点,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全力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强县、生态宜居山水名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先导区、大湘西新兴经济增长极,努力建设实力沅陵、活力沅陵、生态沅陵、和谐沅陵。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23658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17.7亿元、年均增长18.5%,一般预算收入9.3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38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62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0.2∶65.4∶24.4调整为7.5∶71.3∶21.2。万元GDP能耗下降1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到43%。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十二五”发展的战略取向和基本原则:

一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着力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内生发展与招商引资互动,大力发展以生态高效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化提升以水电、矿产品加工、农林产品加工为支柱的传统工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互动融合、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十二五”期末,新能源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先导产业,三大传统支柱工业规模、质量、层次有效提升,工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15.4%;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构筑形成“两带七区一中心”旅游发展新格局,旅游总人数达到28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5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提升到4%。

二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提升城北、拓展城南、开发城西、建设工业新区”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城建设,形成城北、城南、太常和工业新区四个组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实施点状开发战略,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着力构建以沅陵镇为核心,以官庄镇、五强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七甲坪镇、二酉集镇、大合坪集镇为重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坚持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成10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编制,重点抓好第二批30个示范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以扩大改革开放为重点,切实增强发展活力。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新投融资体制。围绕新兴产业发展,以“一园四区”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探索资源开发共谋、设施配置共建、市场营运共体、生态环境共治的区域合作新机制。有选择有重点地与珠三角、长株潭、长三角等地区部分县市(区)建立稳定的经济协作关系,加强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对接,为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动力支撑。

四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促进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方向,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推进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功能恢复,建设“中国生态环境县”,打造沅水、酉水流域生态屏障,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是以改善民生民计为核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扩大社会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开发式扶贫,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所有村的农网改造,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健全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综合治理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集中力量办好五件大事。

一是建好特色产业园。突出抓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产业园产值过200亿元,把产业园打造成为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二是构筑大交通网络。力争“两铁路、两高速、两大桥、八公路”开工建设,即争取安张衡、秀益铁路在沅陵过境设站,争取建设安铁、张沅辰高速公路和太常沅水大桥、太常酉水大桥、国道宜昌(湖北)至全州(广西)沅陵段,改造提级319国道沅陵段、省道S227马家岭至官庄段,加快建设连接周边县市区的县际公路,提升沅水流域航道等级,力争所有具备条件的村组达到通畅要求,着力构筑“县到乡1小时交通网络”。

三是打造新型旅游城市。通过再建两个城市新区、再创几个城市名片、再树几个城市标志,再开发提升几个重点景区景点,把沅陵打造成为新型旅游城市,即按照“提升城北、拓展城南、开发城西、建设工业新区”的思路,建设城西(太常)、产业园两个新区;创建国家文明县城、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县城、杜家坪国家森林公园等几张名片;建设县博物馆、城南一中新校区、湘西大剧院、五星级宾馆、城南汽车站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开发提升二酉山国家文化公园、河涨洲、龙兴讲寺、凤凰山等重点景区景点,创造更鲜明、更特色、更有气魄的城市形象,把沅陵建设成为大湘西集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核心区域。

四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农业“九大”产业,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工业原料林和水产养殖四大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达到3万吨、茶叶品种拓展到绿茶、红茶、黑茶等多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网箱养鱼稳定发展到4万口、大库养殖水产品起水量达到3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新造油茶5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新建工业原料林21万亩、总面积达到38.8万亩,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五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把“富民”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切实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切实做大财政“蛋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着力改善干部职工待遇,逐步使在职干部职工工资待遇达到或接近怀化市中心城区水平,逐步提高村组干部的工资待遇。

各位代表!“十二五”将是沅陵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宏伟的蓝图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沅陵人民,一定会把这个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我们的事业必将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家园必将更加美丽富饶,我们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安康!

三、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抓好全年的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完成“十二五”目标极为关健。我们要紧扣调结构、转方式这个主题,采取强力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跨越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10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8.99亿元、增长18%、力争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4.4亿元、增长18%、力争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6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938元、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一)实施重点突破,打好“三大战役”

1、以外引上争为重点,打好重大项目争夺战

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坚持以“一园四区”为载体,以代理招商为主,积极开展上门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注重用感情招商、用人脉优势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积极调整招商思路,加强高端谋划、高位对接,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重点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等平台,举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招商会,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注重产业链招商,加强配套产业招商,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2亿元以上。

在政策对接上下功夫,实现项目争取新突破。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性项目和资金。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打基础、促发展,积极储备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抓好“两铁路、两高速、两大桥、八公路”等重点项目的争取工作,确保新增项目不断档、有效投入不减速。

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全年计划建设项目143个、总投资38亿元。落实项目责任。继续推行“六个一”的工作机制和重点项目联络员制度,推行“时间倒排、专项督查、定期调度”的强力措施,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力建设项目。重点抓好毛织服装产业园一期、湘西商贸物流园一期及河涨洲等一批产业项目,抓好蒙湖渡改桥、城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抓好博物馆、档案馆、城南一中新校区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强化项目服务。采取现场办公、“一事一议”等方式,全力解决项目落地、建设和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突破建设瓶颈。加强用地指标争取和土地储备,积极推进银企银地合作,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需求。

2、以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打好新型工业提升战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外引内联、创新引领、高端发展、培育集群”的思路,以“两新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培育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设备制造、LED系列产品、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装备产品制造业,重点抓好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成套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力争引进并开工建设LED系列产品生产、无极灯生产、生物质柴油等项目。大力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软质铁氧磁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以传统有色金属产业为基础,开发黄金、铅、锌、钨等领域的高端产品,重点抓好金石公司超细锌粉、辰州矿业仲钨酸铵等下游产品开发;以软质铁氧磁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下游项目,发展软质铁氧磁体材料设备制造及相关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引进并建设电脑主板、电视天线出口等项目。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逐步培育形成中药材种植业到中药饮片、提取加工、中成药及保健品、化妆品生产制造等相关产业链。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做大水电、矿产品和农林产品加工三传统产业规模,重点抓好森达公司6万吨磷酸一铵配套12万吨硫酸、怡溪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鸟儿巢电站二期、菩恩矿业1000吨五氧化二钒、五强溪生态渔业产业园、飞天昌5000吨鱼类加工、干发茶叶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扩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抓好辰州矿业节能综合改造、金石公司节能综合改造、五强溪工贸公司拉链生产线扩建、青青木业细木工板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申报“金石”牌省级著名商标,争创干发茶叶、朝暮思系列产品、龙泉纯净水三个省级名牌产品,整合茶叶品牌,提升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和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园区,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两新产业园”建设。坚持把“两新产业园”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加大立项报批力度,争取进入省级工业园“笼子”。建立市场融资、银行贷款、财政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抓好产业园干部职工生活区等配套工程、园区污水处理厂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强园区集聚功能,尽快形成有吸引力的投资硬环境。加大产业园招商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力争年内入园企业达到10家以上。

3、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打好城镇建设推进战

以战略眼光规划城镇。立足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设计。切实加快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基本实现县城控制性详规全覆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镇集镇及新农村规划编制,争取年内完成所有乡镇集镇的规划编制,建制镇至少完成两到三个村的规划编制,其它乡至少完成一个村的规划编制,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村的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管理,严格规划评审制度,实施农村建设技术工匠协会培训制度,推行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试点,依法处理未经审批或不执行规划等违法、违章行为,真正把城镇规划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以精品意识建设城镇。抓住当前国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的机遇,切实加快城镇建设,打造精品城镇。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抓好龙兴路东段开发、城南汽车站、城南污水管网、城北滨江大道东扩西延、古城南路、城北东西环线、辰州文化城、县城管道燃气、县城自来水厂扩容、殡葬设施等“十大工程”建设,抓好城南御鑫城、金山明珠、水田溶片区、黄姑路周边开发、城南安置区、品龙国际、碧水名都、街心花园周边开发、凤凰景城、城北东西环线片区等“十大”房地产项目开发,实施社区“双百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官庄、五强溪、麻溪铺、筲箕湾、凉水井、七甲坪、二酉、大合坪等小城镇建设,创新小城镇投融资体制,采取市场动作模式,做活土地“文章”,盘活有效资源,加快集镇开发和配套设施完善,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把促进农民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引导农民在集镇建房、购房。

以现代理念管理城镇。树立人性化、精细化、社会化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继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力整治城区交通秩序,抓好市场管理、渣土运输、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认真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门前“三包”制度,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县城。加强乡镇城建监察机构建设,规范乡镇集镇交通、卫生、路灯等管理。

(二)坚持内涵发展,提升“三个水平”

1、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按照“千古谜都、生态王国、休闲沅陵”的定位,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一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规划编制。重点抓好《沅陵旅游产业开发规划》、《湖南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五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二酉民俗文化村建设规划》、《湖南西部现代观光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加快景区开发。以兴宝集团旅游整体开发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龙兴讲寺、河涨洲、凤凰山、二酉山国家文化公园、借母溪、湘西剿匪纪念园、大别溪漂流等景区建设,着力构建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工业旅游四大特色旅游板块。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城区沿河两岸夜景和建筑装饰,建设借母溪游道、酉水景观桥和二酉山东岸停车场;启动五星级宾馆建设,打造华天四星级旅游饭店、蓝溪生态农庄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积极开发茶叶、水产品、“沅陵晒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宣传促销。建立和完善“内外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举办湘西剿匪六十周年大庆,加强与张家界、凤凰等周边地区合作,联合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营销宣传,全力打造“湘西旅游金三角”,切实提高沅陵旅游的知名度。力争全年接待旅客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亿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体验、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旅游互融互动,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博物馆、湘西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完成龙兴讲寺古建筑抢修,建设“傩文化保护基地”、“山歌原生态保护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傩文化、茶文化、龙舟文化、沅陵山歌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节目和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和民办文化发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产业整体供给能力,不断繁荣文化市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重点推进湘西商贸物流园建设。大力推广大型连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培育住房、信息、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加快发展经纪中介、法律咨询等新型服务行业。积极拓展农村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开展“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活动。

2、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大户奖励办法,大力发展农业“九大”产业,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工业原料林、水产养殖四大产业,力争茶叶低改新造1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4.2万亩、油茶新造低改1.7万亩、网箱养鱼发展到3.5万口。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思路,围绕茶、渔、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扶持碣滩茶业、干发茶业、飞天昌渔业、湘西牧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改善农村环境。以政策性资金为主,社会化筹资为辅,切实抓好以交通、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通畅工程100公里、通达工程1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桥梁9座、改造重建6座,建设农村客运站场1个、招呼站100个。实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2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7个,解决3.94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30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抓好第二批112个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抓好筲箕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农网改造185个村,修建乌宿、楠木铺变电站,新建沼气池800口。继续抓好农村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集中抓好3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创业庄园。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林权交易服务平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和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常态化、制度化。逐步推进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受益户共有制”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3、以繁荣社会事业为重点,提升社会统筹发展水平。优先发展教育,继续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启动城南一中新校区建设,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5所、合格学校9所。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3所、村卫生室 20所,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建设乡镇文化站10个、农家书屋83个。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物价、保密、人防、气象、档案、史志、人事编制、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支持工会、工商联、共青团、老龄和残疾人、妇女儿童工作。

(三)推进社会和谐,实现“三个确保”

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民生有效改善。实施“八大”惠民工程,让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好。一是政策惠民。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移民后扶、“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家电下乡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二是科技惠民。推广科技项目15项、农机耕作31万亩,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7万人。三保障惠民。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四是就业惠民。新增城镇就业4200人以上,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680人以上。五是住房惠民。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专业渔民安居工程,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体住房难问题。六是救助惠民。巩固城乡低保,建设县福利院老年公寓、2所农村敬老院、3个乡镇老年人服务站,落实老年人高龄生活补助。七是计生惠民。全面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扶助等政策。八是财政惠民。加大财政征收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确保生态后发优势。继续实施“三边”造林、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强节能减排, 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抓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环保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村创建活动,提高城区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解决重点难点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大信访维稳工作力度,建立领导干部接访活动长效机制,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三个能力”

提高政府执行能力。突出抓好三个环节:抓好决策环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对政府的重大工作和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分析论证,使政府的各项决策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抓好执行环节,建立责任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实行更加严格的目标管理、更加严格的绩效评估、更加严格的督查督办、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有回复,确保政令畅通。抓好办事环节,以群众和企业之急为急,以群众和企业之难为难,以群众和企业之需为需,全面推行马上办、限时办、联合办、网上办、公开办,打造更加便捷的办事服务平台。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坚持把法治理念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严格按程序和规定办事,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有效运行。

提高廉洁从政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等制度。坚持勤俭办事,降低行政成本,以实实在在的爱民之心、为民之举、富民之道,维护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待,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全县人民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建设经济活跃、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沅陵而努力奋斗!

收藏 打印文章
责任编辑:admin